-
山東牽頭“小麥玉米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納入新序列管理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單,由山東省農科院牽頭建設的“小麥玉米國家工程實驗室”順利通過優化整合評價,更名為“小麥玉米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納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的決策部署,自2021年2月起,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優化整合工作,對現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分兩批進行評價篩選。據悉,全國共有350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參與優化整合評價…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加快科企融合推動智慧育種(為打贏種業翻身仗增添新動力)
育種是種業振興的關鍵環節。當前,我國在育種創新中存在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低等短板和瓶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將加快科企合作步伐,推動智慧育種發展,為打贏種業翻身仗增添新動力。 這是記者近日從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周云龍表示,近年來我國在農作物遺傳發育與抗性機理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培育推廣了一批農作物新品種。但是也要清醒看到,從育種水平來看,目前發達國家已進入種業4.0時代,我國還在2.0至3.0時代之間,應加快科技創新,努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
-
西藏又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通過驗收(林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近日,記者從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經考察、視頻答辯、現場復核等程序,林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順利通過科技部園區驗收工作,這是我區通過驗收的第四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據了解, 林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于2016年5月開始建設,2018年12月被認定為第八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多年來,園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原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平臺建設為依托,強化資金、項目、人才、技術向園區集聚,加快構建集農業生產、成果轉化、展示示范、休閑觀光、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科技園區。園…
-
農科院飼料所發布“十四五”與中長期發展規劃(致力解決飼料產業發展中重大科技問題)
12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十四五”與中長期發展規劃研討會暨建所三十周年學術活動在京召開。記者獲悉,飼料研究所提出近期、中期,遠期的發展目標:用5-10年時間,按照“五縱六橫”的總體布局,2-3個重點選題與優先領域在關鍵核心技術率先取得突破,3-4個團隊進入世界領先梯隊;到2035年,支撐五個產業領域中4-5個學科專業方向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到2050年,“五縱六橫”的總體布局全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一流研究所。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飼料所優先領域與重點任務包括…
-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出首款茶樹高密度芯片 (對茶樹品種培育有重要意義)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一款新的茶樹育種芯片研發成功,這對茶樹品種培育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遺傳育種團隊完成,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據介紹,該芯片是首款茶樹高密度SNP芯片,以“龍井43”(雌性)和“白毫早”(雄性)F1群體為材料,該芯片能夠將18226個SNP位點繪入圖譜,構建了目前遺傳密度最高的連鎖圖譜。 實驗驗證表明,該芯片可以有效定位關鍵位點,發掘茶樹重要功能…
-
權威專家談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重科學嚴監管,打好種業翻身仗)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題:重科學嚴監管,打好種業翻身仗——權威專家談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新華社記者于文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瞄準生物育種等八個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一年多以來,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進展怎樣?生物育種在世界發展如何?如何看待產品安全性?記者日前采訪了多名權威專家。 試點效果明顯 轉基因技術是生物育種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為止全球發展速度最快、應用范圍最廣、產…
-
甘肅啟動玉米制種科技強種行動
新華社蘭州12月22日電(記者王銘禹)甘肅省科技廳日前出臺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實施方案,整合科技資源,促進玉米種質資源高質量發展。按照方案,甘肅力爭到2025年實現引進玉米優異種質資源200份以上,創制玉米優異新種質200份,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以上,在全國玉米主產區的播種面積達到5%以上。 據統計,截至2020年,甘肅省玉米制種面積達129.6萬畝,產種5.46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5.6%和59.7%。 甘肅省科技廳介紹,當前甘肅玉米制種產業還存在育種創新能力弱、…
-
連云港小麥育種實現新突破 “連麥抗1″獲高度認可(該品種赤霉病抗性表現優秀)
近日,市農科院精心選育出的“連麥抗1”小麥新品種,在2021年江蘇省淮北麥區生產試驗中,獲得省小麥專業委員會高度認可。評委會專家一致認為該品種赤霉病抗性表現優秀,對黃花葉病毒病、條銹病也可以達到中抗以上水平。這成為淮北麥區首個過審的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實現了淮北麥區中抗赤霉病小麥育種零的突破。 近年來,針對淮北麥區赤霉病由偶發到常發,區域內抗性品種缺乏的現狀,市農科院小麥研究團隊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著力加大小麥育種“卡脖子”技術攻關力度,支撐種業打好“翻…
-
從經驗到科學,作物育種進化圖鑒(一圖看懂作物育種進程)
從經驗到科學,作物育種進化圖鑒(一圖看懂作物育種進程)
-
五大行動全面啟動 種業振興順利開局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今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這是繼1962年《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印發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對種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 8月27日,全國推進種業振興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全面部署推進種業振興工作,標志著種業振興由研究謀劃為主轉…
-
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在三亞成立 由143家機構共同發起
中新社三亞12月16日電 (記者 王曉斌)16日在三亞舉行的2021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宣告成立。含70余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美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的院士在內,聯合體已有1300多位注冊科學家會員。 國際種業科學家聯合體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會長、俄羅斯、印度農業科學院院士翟虎渠聯合倡議,全國及國際性協會、跨國企業、涉農大學、省級以上重點科研院所等143家機構共同發起。 擔任聯合體主席的謝華安院士說,“聯合體平臺能為從事…
-
托普云農獲選全國星級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
近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全國星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星級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公示名單》,遴選150個星級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和100個星級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擬獲全國星級認定。 從鐵犁牛耕到數字農業,科技力量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如何將現代科技與農業結合,最大程度地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是托普云農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家服務于農的高新技術企業,托普云農一直致力于用科技改變傳統農業,用服務締造美好生活。 為此,托普…
-
奇缺花色成功培育:我國牡丹育種取得新進展
奇缺花色成功培育:我國牡丹育種取得新進展 純黃、橙色、正紅……近年來,中國農業領域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一系列奇缺花色的“秾”系牡丹新優品種,填補了國內牡丹花色空白,增添了豐富瑰麗的色彩。 這是記者從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21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了解到的消息。 在論壇上,中國農學會發布了2021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名單,其中包括由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藥食同源品種定向選育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花卉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執行首席張秀新研究…
-
內蒙古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
近年來,內蒙古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規模、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大豆制種面積居全國第三,玉米制種面積排在全國前五。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種在科研水平、市場份額及品牌價值等方面全國領先,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自主培育西紅柿系列品種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 據內蒙古農牧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蒙志剛介紹,我區是全國培育牛羊品種最多的省區,現有國家級核心育種場11家,牛羊品種數量和供種…
-
突出特色優勢 做強農業“芯片” 襄陽現代種業初具規模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優先支持的戰略性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襄陽現代種業初具規模,門類比較齊全,在小麥、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種業,肉牛、生豬等畜禽種業和“四大家魚”等水產品種業上具有一定優勢。目前,全市種業年銷售收入達17億元,居全省市州第二位。 “雖然全市種業基礎較好,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市現代種業的短板主要表現為龍頭企業規模較小、品種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品牌知名度不高等。 《襄陽市現代種業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2021…
-
數說農業科研人員重要的天然實驗室南繁基地
央視網消息:南繁基地是農業科研人員重要的天然實驗室,在這里,很多農業科研人員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下面,我們通過一組數據再來了解一下南繁基地。 每年,全國29個省區市的700多家科研機構與種子企業派出7000多名科研人員前來海南從事南繁工作。自1956年開始南繁項目至今,累計有近40萬人次匯聚海南進行南繁育制種。 截至2021年5月,我國有近3萬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南繁獲得,占到全國育成新品種的70%以上。每年4500多萬公斤大田生產用優良種子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內地。特別是具…